咨询电话:023-6187-9228
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案例观点 >>特色案例 >> 以劳动塑造湖南铁道特质学生——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劳动教育案例
详细内容

以劳动塑造湖南铁道特质学生——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劳动教育案例

时间:2021-05-01     【转载】   阅读

依托轨道交通行业,整合校内外资源,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形成了以劳动教育理论政策为引领,以制度标准为保障,以多元劳动教育实践平台为支撑,采用四级联动多方全员参与的劳动教育机制。构建了“3+2”劳动教育内容体系,将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思政教育、美育、专业实训实践、志愿者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社会服务与国际服务相结合,通过以劳树德、以劳化人、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全面培养“家国情怀、宽广视野、阳光心态、火车头精神”湖南铁道特质学生,打造具有湖南铁道特色劳动育人品牌。

一、主要做法

    (一)“以劳树德”,做好顶层设计

学校依托轨道交通行业,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以劳动教育理论政策为引领,以制度标准为保障,以多元劳动教育实践平台为支撑,采用校级、副校级、相关部门领导以及劳动课专任教师、企业大师及导师、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后勤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家庭成员等四级联动多方全员参与的劳动教育机制

1. 打造了劳动教育四级联动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劳动教育由党委书记、校长牵头做好顶层设计,由分管教学、学工、师资、科研、后勤工作的校领导做好决策指挥,由各相关部门领导做好组织实施与指导工作,各劳动专任教师、企业大师及导师、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后勤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家庭成员等抓落实,以确保劳动教育各环节高质量的完成。

2. 制定并实施了系列劳动教育制度与标准

学校将劳动课列入双高校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把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素质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下发了《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制定了《劳动技能课程标准》,并将社会公益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内容列入了《学校大学生素质发展护照》,“护照”实行积分制,已经成为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得毕业证书、评优评先、党员发展、毕业求职的重要依据。

3. 强化劳动教育平台建设,为劳动教育的开展做支撑

学校共建设校内外30余个实践教学基地用于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依托学生实训校内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大师工作室、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轨道交通运输企业实践基地、扶贫基地、校园、社区、海外企业以及学校信息化平台等校内外资源开展劳动教学与实践,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强力支撑。

(二)“以劳化人”,构建“3+2”模块化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

学校构建了家庭劳动技能、集体劳动技能、工作劳动技能3个层次以及社会服务和国际服务2类服务模块化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充分将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思政教育、美育、专业实训实践、志愿者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社会服务、与国际服务相结合全面培养“家国情怀、宽广视野、阳光心态、火车头精神”湖南铁道特质学生,打造具有湖南铁道特色文化育人品牌。

1. 劳动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

学校实现劳动课程3年不断线,每学期开设24课时劳动课,共5学期120课时5学分,其中家庭劳动技能28课时,集体劳动技能68课时,工作劳动技能24课时。同时学校各专业开设了专业实习实践课程,通过家庭劳动技能、集体劳动技能和专业劳动技能3个层次的劳动模块的培养,增强学生劳动意识,提高劳动技能,让学生学会关心与照顾他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乐于奉献社会。

2. 劳动教育融入全方位

劳动教育除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外,学校依托校园生活、第二课堂以及社会实践等环节,将现代企业“6S”管理理念融入教学、实训、生活场所,通过开展“大国工匠进讲堂”、青年志愿者“三下乡”、社团活动进社区、学生海外实习等活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开阔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社会服务、国际服务能力。

(三)“以劳增智”,促进技能提升

学校引入现代企业“6S”管理理念,在教学、实训、生活场所全面推行6S管理,把5个生产一线的大国工匠引入学校开设大师工作室,言传身教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职业理念和职业使命,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较好地感知、认同行业文化,使“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者最美丽”的理念和“工匠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最终培养学生“择一事,精一技,终一生”的匠人之心,技能水平在严格的训练和现场实践中得到提升。

(四)“以劳强体”,磨炼意志品质

学校将校内占地几十亩的南峰山进行了区域划分,保证每个班级都分到了劳动“责任田”,定期开展清扫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和劳动精神。学校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三下乡、扶贫帮弱、社区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共计300余次,建设了16个“军民共建”“学民共建”“校地共建”基地,实现了学校志愿者注册率100%、活动参与率100%。自2010年开始,学校已经10年不间断的派出近10000名学生志愿者参与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的春运社会实践活动,在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以及团结协作、虚心好学的良好品质。

(五)“以劳育美”,提升综合素养

学校通过劳动课程的开设与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环境美、科学美、技术美、技能美、心灵美、社会美,并进一步用劳动创造美。每年,学校开展“三传一高驻校园”系列活动,推进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传统精神和高雅艺术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学工处、校团委指导大学生艺术团和二级学院学生会,以劳动教育为题材,自编自导了一系列精彩节目,让学生们在文艺活动中发现劳动之美,弘扬劳动之美,从而更加理解劳动精神,珍惜劳动成果。学校2019年承办了“奋进新时代 中华传统美德职教行——中华传统美德与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研讨会”,并呈上了一台精彩的文艺汇演,学校近1000学生参与了会务服务和文艺汇演,大学生艺术团原创的展示劳动魅力的《父亲的扁担》《大国工匠出少年》等节目,得到与会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自2005年开始,学校持续开展“算账课”主题班会,要求全体新生填写一张《学生学习资本投资效益分析表》,里面有学费、生活费、通讯费、服装费等名目繁多的开支。让学生根据算出来的3年大学的总消费,计算出需要多少年才能回报家庭和社会。然后将算账得出的结果和心得写信(或打电话)告诉自己的父母。“算账课”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学生的感恩意识、节俭意识、责任意识明显增强,与父母的沟通明显增多。“算账”算出了学生对亲人和国家社会的感恩、算出了劳动的可贵。

、劳动教育成效

(一)学生的劳动意识、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与社会服务意识增强

学生志愿者注册率达到100%,活动参与率达到100%。2018-2020年间共计服务时长18762个小时,组织志愿活动200余次,近万团员青年参与其中,受益人数达到6000多人次,共立项申报实践项目79项;成立了家电维修、义务支教等10余个服务小分队;共捐赠大型教学用扩音器2台、大型教学用电视机1台、图书9000余册、作业本练习本10000余本、绘图纸8000余张、文具用品500余套及羽毛球、篮球、服装、雨伞等教学物资,价值8万余元。

2020年疫情爆发后,学校启动“互联网+社会实践”新模式,306名学子积极投身家乡疫情防控一线,开启了至少为期一周以上的志愿服务,体现了我院学生疫情期间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

(二)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获得企业认可,社会美誉度高

1.学生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成绩斐然

2018-2020年间,学生共获得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7项,省级一等奖24项,二等奖28项,三等奖42项。

2.学校人才培养得到各合作企业的充分认可,吸引了中国中车、各铁路局、地铁公司等企业与我校合作开设新型订单班共计148个,历届毕业生整体就业率95%以上,对口就业率70%以上。

3.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满意度高,学校为企业培养大批优秀毕业生

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超过95%,自2011年以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就业率高于全国示范高职院校平均水平。毕业生中成长为“高铁工匠”、“铁路工匠”、获“火车头奖章”及全国、全路技术能手的达112人。2017年被中国中车授予“高铁工匠”称号的刘少杰、陈士华、盛金龙和罗斌,2018年、2020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谢光明、“全国劳动模范”的张伟等均是学校优秀毕业生。学校还涌现出一大批道德模范:如“湖南省见义勇为优秀大学生”郭俊、感动全国的“当代孝子”李春霖、义务支教西藏的“爱心大使”蔡凯元同学等。《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对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培养等进行了大量报道。学校连续多年获评湖南省“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4.各大新闻媒体纷纷报道我校学生开展的劳动教育、志愿者活动。

2018-2020年,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教育新闻网、中青在线等19家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对学校师生参与社会公益、志愿服务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共163篇。

(三)学校社会服务与国际服务能力增强

1.学校特色春运服务受到企业赞誉。

学生实践期间学校轨道交通机车车辆学院动车185班团支部荣获2019年“全国铁路五四红旗团支部”,运管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荣获2019年“全国铁路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等荣誉。

2.学生国际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2019年我院学生伴随中国铁建等“走出去”企业到沙特麦加等地进行海外实习,这不仅拓展了我校学生劳动实践新领地,同时开阔了学生国际化视野,大大提升了学生国际服务能力,学生海外实习获得了企业的高度认可。

3.学校为国内外其他院校学生提供实践教学服务,并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

学校充分利用行业、企业资源以及校内实训基地为国内外高校提供实践、生产技能教学。近几年,学校承接了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铁道运营管理专业学生为期一周的专业实习共计200人次,承接了中南大学尼日利亚中土本科班30人共计9周的实习实训。此外学校还承接了51名来自新加坡ITE学院的学生的专业实训,2019年又承接泰国兰实大学时长半年共28人的专业实训项目,实训效果良好,受到了委托院校师生的好评后续,学校劳动教育基地将进一步向周边中小学开放,为中小学生提供职业体验与实践教学等服务。

三、创新之处

(一)构建了四级联动协同育人的劳动教育机制

采取四级联动多方全员参与的方式确保劳动教育各环节高质量的完成。学校形成的以劳动教育理论政策为引领,以制度标准为保障,以多元劳动教育实践平台为支撑,采用四级联动多方全员参与的劳动教育机制,确保了劳动教育各环节高质量的完成。

(二)创新了“3+2”模块化劳动教育内容体系

学校构建的家庭劳动技能、集体劳动技能、工作劳动技能3个层次以及社会服务和国际服务2类服务模块化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充分凸显了湖铁特质,将“家国情怀、宽广视野、阳光心态、火车头精神”全面融入劳动育人全过程,着力打造具有湖南铁道特色文化育人品牌。

四、未来前进的方向

(一)进一步发挥劳动教育对外协同育人功能

学校将进一步向周边中小学开放,为中小学生提供职业体验与实践教学等服务。

(二)通过外引与内培的方式强化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一方面,通过招贤纳士,从全校教师、合作企业员工中吸收优秀专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定期开展教师培训提升劳动教育教师的组织与教学能力。

(三)积极构建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制定完善的评价标准,建立劳动教育评价信息平台,及时采集劳动教育数据,跟进劳动教育质量。

(四)学校进一步加大对劳动教育的支持力度

一是,今后每年财务拨款设立劳动教育专项经费,每年从学校年度财务预算中拿出专项经费用于基地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二是,设立劳动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大力开展劳动教育研究,以科研促劳动教育,以劳动教育教学实践促科研。三是,做好劳动课程资源建设,积极开发劳动课程教材及配套资源库,开发劳动教育在线课程。

 


Copyright    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

全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研究院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 电话直呼

    • 023-6187-9228
技术支持: 盛世汇博 | 管理登录
返回顶部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