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12345”劳动育人模式——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劳动育人案例时间:2021-05-01 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劳动教育,深化劳动育人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双重期望。中央劳动文件出台后,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更加凸显劳动教育的重要位置,将劳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价值引领、劳动体验、典型选树等多途径、多渠道、多方位,扎实开展育人工作,通过有效尝试,“12345”劳动育人模式逐步形成。 一、创新形成“12345”劳动育人模式 “1”即一个目标,强化顶层设计。以“五爱”育人为目标,通过系统性、立体化的劳动教育,实现爱劳动•爱学习•爱学院•爱社会•爱祖国的育人目标。 “2”即两类培养阵地,丰富教学内容。一是劳动观念培育阵地。通过学校提炼的“一主线四融合”文化育人模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借鉴吸收“红色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企业文化、区域名人文化”的精髓,实现用红色革命文化引导学生爱党爱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向真向善、现代企业文化引导学生敬业精业、区域名人文化引导学生励志励行);学校“崇德、强能、务实、创新”校训以及凝练的“艰苦办学,勤俭建校,爱校如家,勇争一流”的黄职精神;退役军人武装训练阵地(借助学校退役军人对新生进行军训;对应征入伍入选学生进行服役前集训),退役不褪色,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循循善诱的引导。邀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林杰、张彬等劳模进校园,传承绝技绝活。通过课前思政五分钟讲述劳模故事、实训基地8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学习)的实践教学、劳动教育课、每天的“三室一区”(教室、寝室、实训室和卫生责任区)卫生保洁、社区的公益劳动实践等途径,对学生的劳动观念进行培育。二是劳动技能提升阵地。通过劳动教育课程(全校范围内学生,每周一次,1学分必修课)、实践实训教学、学生社团基地锻炼、劳动技能竞赛、校外顶岗实习等,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渗透工匠精神。 “3”即三大实践活动,夯实劳动载体。一是校外社会实践。通过“康颖志愿服务队”、暑期“三下乡”、“创文创卫”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二是学校爱卫月。通过学校每年春秋两季的爱国卫生月活动和文明创建月活动,增强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通过“菁英工程”之“五鹰”孵化营,加强劳动锻炼,强健学生体魄,磨练劳动特质;三是校内实境教学。通过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心(各行业能工巧匠、校园景观石、学校名人馆)、红色文化长廊、忠德广场等校内育人平台,发挥“抽屉式”育人功能,开展现场教学,培植学生劳模,让学生劳模星星闪耀。 “4”即打造四大品牌,扮靓劳动实践。一是劳动实践周。学校从2010年起,所有学生在校期间都要以班级为单位参加为期一周的劳动实践教育必修课程(课程计2学分)。劳动实践涉及礼仪接待、卫生保洁、绿化维护、安全检查、业务助理等岗位内容,每年累计6000余人参与。此项工作由学生工作(部)处劳动实践教育科负责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全校辅导员、各岗位负责人是劳动课程的指导教师,并从学生的劳动实作表现(占70%)和劳动心得体会(占30%)两方面开展考核评价,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劳动态度和劳动能力。二是爱国卫生月。学校在每年3月、10月都要开展全校性的爱国卫生月活动,学校领导、教师、在校学生都要参与其中,对各单位的教室、实训室、寝室、办公室、食堂及室外卫生区统一纳入评比考核,每日有检查、每周有考评、每月有总结,全校性的爱国卫生月活动为培养学生的爱国卫生意识和劳动精神起到了较大推动作用。学校在创建建全国文明校园工作工作中,还实施“四大行动”,即环境卫生提升行动、文明素养提升行动、志愿服务行动、安全保障行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覆盖到每名学生、每间寝室、每个班级、每个社团,让广大青年学生成为劳动育人的实践者和受益者。三是技能竞赛季。学校在每年的春季、秋季都要举办技能竞赛季活动,在此期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反复操练各种实训设备,有的同学还自制赛具,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高实际动手能力。还通过主题班会、劳模讲座等形式,掀起学生学劳模、学工匠的热潮;通过环境保护•劳动之美演讲比赛、校园最美一角探寻、我为劳动点个赞、最美劳模风采展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教育融入到了各类社团活动、竞赛活动、班团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四是红色志愿年。学校组织青年学生利用全年的周末、寒暑假积极开展“六进”(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特教学校、进福利院、进景区)红色公益劳动实践活动,到大别山革命老区开展义务支教、支农、支医,参加无偿献血、爱心捐助、情牵留守儿童、养老院敬老,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了劳动观念,在传承红色基因、奉献社会中升华思想。 “5”即“五维”基础保障,推进工作实施。一是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劳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校劳动育人工作,校党委每年还要召开一次劳动育人专题会议。成立劳动教育研究中心,加强劳动育人的理论研究、成果提练和交流推广工作。教务、学工、团委、后勤、保卫及各教学学院都设有劳动育人的分管领导,各班级设立劳动委员等。通过以上措施,在全校织起了劳动育人的“组织网”。二是制度保障。学校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办法》《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劳动实践课实施方案》等制度,将劳动教育写入了人才培养方案,对劳动育人的目标、途径和考评等都作出了祥细的规定,《黄冈职院实训中心8S管理实施意见》,从整理、整顿、清扫、绿化、素养、安全、节约、学习八个项目中,规范管理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这些制度为劳动育人常态化、规范化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师资保障。学校设立了劳动育人教研室,组建了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其中专职讲师3名、兼职教师82名(含校内64名辅导员及8名其他岗位人员;校外10名劳动育人客座教授)。这支教学团队在推进劳动育人工作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四是基地保障。学校非常重视校内外劳动基地建设,校内重点建设生活区、教学区(实训区)为主体的劳动实践基地,校外与企业、社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单位共建劳动实践基地,为开展学生劳动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基地保障。五是经费保障。学校每年划拨不少于10万元的劳动教育工作经费,全力保证劳动师资培训、劳动教育研究及劳动活动的开展。 二、取得成效 1.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不断提升。学生主动接受劳动教育后,思想政治素养不断提升。应征入伍大学生人数一直居湖北省高校前列(年均超过230人),学校被湖北省政府表彰为“大学生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向党组织靠拢的多了,全校40%的学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向上向善好青年多了,最美学生”“凡人壮举”屡见不鲜。 2.学生技能大赛成绩斐然。近年来,在湖北省举办的7届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中,学校有6届荣获总分第一名;700多人(次)荣获国家级技能大赛奖,其中一等奖近200人(次)。因技能普遍过硬,黄职毕业生年年走俏,就业率已连续17年超过98%。“学在黄职”的社会认同已经形成并不断巩固。 3.优秀学生典型层出不穷。学校先后涌现出全国高职“创业之星”金传浩、“就业之星”宁子践;被社会各界誉为“最美赤脚导游”的王定;三年如一日无怨无悔照顾双腿瘫痪同学的王小双;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的张长平;大学三年拥有7个国家专利、长江学子创新奖获得者刘豪;荣获团中央“践行工匠精神先进个人”称号的柯艳丽;荣登全国文明委评选的“中国好人榜”的余康颖等优秀学子。 4.劳动光荣氛围日益浓厚。通过全方位的劳动教育,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氛围日益浓厚,“乐于奉献的劳动品质、精湛高超的劳动技能、勇于创新的劳动精神”在学生心目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三、案例感悟 劳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有顶层设计,又要有基层实践;既要有体制机制上有所创新,又要在文化价值上有所作为。下一步,学校将举全校之力,进一步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树立劳动观念,锻炼意志品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促技、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真正使劳动教育落地、入脑、走心,全面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